氣體監測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(FTIR)是一種基于紅外吸收光譜原理的高精度分析設備,主要用于氣體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檢測。其核心工作原理結合了干涉測量技術與傅里葉變換數學方法,實現對多組分氣體的快速、同步監測。以下是詳細解析: 一、核心工作原理1. 干涉儀生成干涉信號 光源(通常為SiC棒或中紅外光源)發射寬帶紅外光,經分束器分為兩束:一束射向固定鏡,另一束射向動鏡。 動鏡往復運動產生光程差,兩束光重新組合后形成干涉光,其強度隨光程差周期性變化,形成**干涉圖**(時域信號)。 干涉圖包含所有頻率的紅外光信息,但需轉換為頻域光譜才能解析氣體成分。2. 樣品氣體吸收與檢測 干涉光穿過氣體樣品池(如多次反射池),氣體分子選擇性吸收特定波長的紅外光(依據分子化學鍵的振動-轉動能級躍遷)。 吸收后的干涉光被探測器(如液氮制冷的MCT探測器)捕獲,轉換為電信號。3. 傅里葉變換與光譜解析 通過快速傅里葉變換(FFT)算法將干涉圖(時域)轉換為紅外吸收光譜(頻域),得到吸光度隨波數(cm?1)變化的譜圖。 根據朗伯-比爾定律(A = ε·c·L,A為吸光度,ε為吸收系數,c為濃度,L為光程),結合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和強度,反演出氣體濃度。 二、氣體監測的關鍵技術設計1. 長光程氣室增強靈敏度 -痕量氣體檢測需長光程以增大吸收信號。常用**多次反射池**(如懷特池),通過鏡面反射將光程擴展至16–64 m,檢測限可達ppm至ppb量級。 -例如:溫室氣體監測中64 m光程可精準分析CO?、CH?等低濃度組分。2. 溫控與抗干擾設計 光源恒溫(40℃):避免溫度漂移導致光譜偏移。 氣路伴熱(180℃):防止煙氣冷凝及吸附損耗(如SO?、HCl等易溶于水氣體)。 鍍膜防腐蝕:反射池內壁鍍特氟龍或金膜,抵抗腐蝕性氣體(如工業煙氣中的酸性成分)。3. 光譜預處理與定量模型 基線校正:消除儀器漂移(如分段比校正法處理鏡面吸附導致的基線偏移)。 特征譜線篩選:通過Tikhonov正則化提取混合氣體中的特征吸收峰(如變壓器故障氣體中的C?/C?組分)。 定量算法:基于偏最小二乘法(PLS)建立濃度與吸光度的回歸模型,相關系數>0.999,誤差<1 mg/m3。 三、典型應用場景1. 工業排放監測 煙氣超低排放監測(SO?、NO?、HCl等),全程伴熱氣路避免采樣損失,與化學發光法等傳統方法一致性>95%。 2. 環境大氣本底研究 溫室氣體(CO?、CH?、N?O)連續監測,對比CRDS技術精度相當但維護成本更低。 3. 安全應急與故障診斷 化工泄漏巡檢(500+種氣體數據庫支持30種同步掃描)、變壓器故障游離氣體(乙炔、乙烯)在線分析。 四、技術優勢與局限優勢: 多組分同步檢測(單次掃描30種氣體); 非破壞性、無需復雜前處理; 高精度(分辨率達0.09 cm?1,信噪比50000:1)。 局限: 水汽(H?O)和CO?吸收干擾需干燥或算法扣除;
設備成本高,需定期校準維護。不同測量模式對比模式 適用場景技術特點透射模式 固體壓片、液體/氣體池 比爾定律直接定量,靈敏度高 KBr壓片測粉塵中硫酸根 衰減全反射(ATR)液體、粘稠樣品 無需制樣,隱逝波穿透微米級深度 涂料溶劑快速篩查 開放式遙測 污染源擴散、區域氣體分布 無需采樣,直接分析煙羽或大氣 化工廠泄漏成像掃描 五、總結氣體監測FTIR的核心是通過干涉儀生成干涉圖,再經傅里葉變換解析出氣體“指紋光譜",結合長光程設計和高穩定性硬件實現痕量檢測。其技術演進集中于提升抗干擾能力(如溫控、鍍膜)與算法精度(PLS模型、基線校正)。盡管存在成本與干擾挑戰,其在環境、工業、安全領域的不可替代性持續推動國產化進程(如國產藍盾光電子FTIR系統)。
上一篇 : 沒有了
下一篇 : 燃煤煙氣脫硫技術介紹